马邑之谋是汉帝国与匈奴大规模决战的前夕,这是一次汉武帝倾全国之力设下的伏击战,然而最终三十万大军无功而返。计谋的提出者王恢被迫自杀谢罪。
参与马邑之谋的将领一共有五位,统领全军的也并非是王恢,为何汉武帝单单要杀他呢?
因为王恢没有搞懂,汉武帝真正想要的是什么。
王恢出身于燕地,做了许多年边吏,对于匈奴人十分熟悉,也一向主张对匈奴作战,反对和亲。王恢在当时的朝堂中属于少数派,西汉自刘邦白登山之围后,对匈奴一直采取和亲政策,每年还送给匈奴人大量的钱币和物资。
长时间的和亲政策让朝堂上的官员们习惯了这种模式,再加上汉高祖差点死在匈奴人手中,回来就杀了十几个主张对匈奴作战的臣子,所以大部分人都认为没必要兴起战端,继续与匈奴人和亲就是了。
可是汉武帝不是这个态度,西汉建立初期统治者对匈奴人忍气吞声是因为国力不强,需要积蓄力量,有文景之治作为支撑,汉武帝决心对匈奴人发动战争。
所以尽管只有王恢等少数几个人主战,但汉武帝仍力排众议,决定拒绝匈奴人的和亲要求,主动发起对匈奴人的大规模作战。
就在这个时候,雁门一个叫聂翁壹的富商找到王恢,向他献出计策,即马邑之谋。聂翁壹是马邑地方的豪族,匈奴人经常入侵这里,一方面他痛恨匈奴人,另一方面他又十分了解匈奴人。
所以聂翁壹主张,由自己假装投靠匈奴人,欺骗他们攻打马邑城,汉朝则调集大军设下埋伏。王恢将这个计谋上报给汉武帝,汉武帝正忧心于如何打击匈奴,一听见有此良计,立即加以施行。
汉武帝决心一战定乾坤,将匈奴人的生力军歼灭,所以他一次性调集了三十万大军,任命了包括李广、王恢等人在内的五位将军。不过,汉武帝有自己的考量,他担心主战派过于深入激进,而且自己采纳了主战派的建议,要拉拢一下主和派的臣子们,所以便将主张和亲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任命为最高统帅。
马邑之谋一开始进行的十分顺利,聂翁壹假装与官府有仇,投靠了匈奴人,并欺骗军臣单于说自己可以为他们杀掉马邑城的官员,献城投降。军臣单于贪图城里的钱财,答应了聂翁壹的请求。
聂翁壹回到马邑城后,让官员找来几个死刑犯,将他们的头颅斩下,并悬挂在城楼上。君臣单于看见城楼上的首级,觉得聂翁壹没有欺骗自己,于是调集十万匈奴大军,浩浩荡荡地向武州塞发起进攻,准备夺取马邑。
军臣单于不知道的是,汉朝的三十万大军正沿马邑一线埋伏,正等着他的十万人马走进包围圈。
计划施行的十分顺利,然而汉朝方面的部署出现了纰漏,或者说他们做得太过火了。为了让军臣单于进入埋伏圈,汉军撤掉了沿途的军队。军臣单于一路畅通无阻,但过于顺利让他产生了警觉:为何一路上只见牛马而不见汉朝士卒?
军臣单于觉得有诈,于是他攻打汉军卫所,并活捉了武州尉史。军臣单于对其威逼利诱,竟然问出了伏兵的实情。一听说有三十万大军在前方等着自己,军臣单于背脊发凉,立刻下令撤军。
而在这个时候,距离匈奴大军最近的正是王恢。其实王恢本来居于肥差,他率领三万士卒,部署在包围圈的最前沿,等匈奴大军完全进入包围圈,王恢就可以攻打匈奴的后方也就是辎重部队。
然而现在匈奴人已经知道了实情,没有进包围圈,王恢面对的是军臣单于率领的先锋。看到匈奴人准备撤军后,王恢本意是想率军追击的,但他转念一想,觉得只以自己手上的三万人发起进攻,一旦不慎,友军又支援不力,自己和这三万汉军就都会为匈奴军吃掉。所以王恢最终决定,不再追击。
马邑之谋最终以汉朝的无功而返告终,以目标而言,是汉朝失败了。一个可以歼灭匈奴单于和十万大军的机会就这样错失,让汉武帝十分恼怒。三十万大军不是一个小数目,调集他们所花费的军费是惊人的,尽管现如今的汉朝掏得起这笔钱,但对匈奴人作战又没有成功,给了主和派以口实。
汉武帝将王恢下狱,廷尉判其死刑。狱中的王恢为自己辩解,说没有追击是为了保全这三万汉朝精兵。
王恢的辩解并非毫无道理,这一次失败的主要责任也不是由王恢造成的,按理来说王恢罪不至死。而且,王恢还贿赂了宰相和太后,让他们为自己说情,可汉武帝仍不肯饶恕,以至于王恢最后自杀谢罪。
王恢为什么一定要死?这其中有王恢是计谋提出者的因素,但最为重要的是王恢的身份。王恢是主战派的代表,汉武帝力排众议采纳了他的建议,然而在关键时刻王恢可以出击却畏敌不前,错失了歼灭一部分匈奴人的机会。身为主战派尚且如此,以后与匈奴人作战,其余将领若也以保全部队为理由又该如何?
汉武帝决定消灭匈奴,所以王恢沦为了他的一个工具,一个杀一儆百的工具。若是畏敌不战,便是王恢这个下场。事实证明,汉武帝杀掉王恢的效果是巨大的,自此以后,汉朝将领再与匈奴人作战,哪怕十分凶险也不敢不出击,这与王恢的死不无关系。
本文原作者为陈天桥,转载请明:注 巴士财经网出处!如该文有不妥之处,请联系站长删除,谢谢合作~